宏观经济管理
    主页 > 期刊导读 >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_“巴山轮会议”与中国宏观经

文章目录

一、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一)西方经济学的再次传入

(二)传统宏观经济研究范式

二、“巴山轮会议”的背景

(一)“巴山轮会议”的现实背景

(二)“巴山轮会议”的知识背景

三、“巴山轮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

(二)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

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范式转换

五、结束语

文章摘要:1985年9月2日至7日的"巴山轮会议",是在改革开放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会。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4年,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仍以传统的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为主,同时现代西方经济学再次传入中国,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逐渐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时期我国的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仍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巴山轮会议召开的大背景是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将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直接背景是1984年底到198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势头。此外,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问题的争论也构成了"巴山轮会议"召开的知识背景。参加会议的外方专家,围绕"国家如何管理市场经济"及"经济转轨中的相关问题"作了充分的介绍和讨论,他们对中国当时正在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和稳定经济政策表示赞赏。巴山轮会议之后,中国经济学界关于通货膨胀及宏观调控的争论仍在继续,但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范式开始悄然转换,从传统苏联范式政治经济学逐步转向现代宏观经济学。贯穿整个改革开放进程的关于"保增长"与"反通胀"的争论,实质上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关于"高速度"和"按比例"之争新的表现形式。

文章关键词:

论文分类号:F124